法治號 手機版| 站內搜索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

以知識產權保護推動非遺傳承創新發展

2025-06-24 16:04:44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標準+

法治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王冠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6月14日是2025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以“數字時代知識產權的嚴格保護”為主題的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2025年會在京舉辦,并設立了“數字時代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分論壇。

活動現場,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曉陽身著獨特的“樹皮衣”登臺主持,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她介紹,這是來自海南黎族使用非遺技藝制作的傳統手工服飾,但這精美服飾沒有標注作者的名字,也沒有進行商標注冊,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不容忽視。

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曉陽)

非遺知識產權保護面臨新挑戰

北京的非遺資源豐富而獨特,從韻味悠長的京劇到精美絕倫的京繡,從生動傳神的剪紙到充滿甜蜜記憶的冰糖葫蘆,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是北京文化的象征,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為非遺的記錄、傳播和創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另一方面,數字環境下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

京劇鼻祖、徽班領袖程長庚的第六代孫媳馬麗華介紹,京劇在2006年分別列入國家級和北京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在2010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但目前面臨法律制度和保護體系尚不完善的困境,公眾利益與私人權利、商業開發與文化傳承等問題尚難達到較好的平衡。

非遺京繡代表性傳承人翁翔認為,非遺雖然在數字化傳播中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但面臨著侵權形式多樣、侵權認定困難、維權成本高昂等問題。這些新挑戰不僅影響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也制約了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活力與影響力。

知識產權保護非遺活態傳承

我國對非遺保護的法律體系建設正在逐步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作為基礎法律,明確了非遺的定義、保護原則和具體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統稱為“知識產權法”)等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為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支持。同時,根據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情況,非遺與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問題還需進一步明確。

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著作權法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文聰表示,純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滿足知識產權保護客體的法定要件,但是基于非遺基礎上的延伸創作和二度研發產生的新智力成果,則完全可以納入知識產權的保護范疇。

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審判業務專家陳錦川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藝術表現形式、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不同的概念,根據民間文學藝術再創作產生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原一級巡視員姚坤認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可將工坊字號及標志、姓名注冊為商標,以商標助力非遺傳承、傳播,同時將地理標志制度與非遺結合,賦能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非遺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具有顯著的公共屬性。在保護和利用非遺的過程中,要平衡公共資源與私人權利的關系。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理事、北京斐普律師事務所主任朱曉宇提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只能基于自己的作品主張權利,不能限制他人使用非遺中的公共資源,尤其是技藝、方法和進入公有領域的各類創作素材。以知識產權為抓手保護非遺,關鍵在于對非遺進一步創新創造,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

法治媒體智庫助力非遺知識產權保護

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法制日報社全面依法治國智庫負責人楊幸芳表示,法治媒體智庫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定位,對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有著獨特而關鍵的作用。作為立法智囊和政策解碼者,可提供立法建議和政策解讀,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有效實施。同時,還起著實踐鏈接和跨界協同的作用,能整合各方資源形成保護合力。在侵權監督、輿論引導、品牌宣傳和運營轉化等方面,法治媒體智庫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制日報社全面依法治國智庫依托法治日報、法治網等主流媒體,會同頂級法律、知識產權專家,即將在法治網上推出知識產權頻道并設置非遺專欄,為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和品牌傳播賦能。

楊幸芳認為,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可邁向“法治-技術-文化”三角聯動范式。在法治端,可將非遺保護特別條款納入著作權法等;在技術端,可制定AR展演防截屏技術等非遺數字化安全標準,并運用數字技術賦能“非遺+”生態建設;在文化端,可發布“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指數”等。法治媒體智庫愿攜手各方,共同構建一個法律保障有力、技術賦能有效、產業創新有力、公眾參與有序的非遺知識產權多元保護新格局。

探索非遺保護新方式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田艷認為,在數字化時代,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需要在數字開發者、非遺來源群體、代表性傳承人、政府等各方主體之間做好充分平衡,實現非遺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

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楊華權提出,基于非遺產生的智力成果完全可能獲得相應知識產權的保護,但對于非遺本身,其本身的很多特點與知識產權不相容,目前對非遺的保護側重行政方式,代表性傳承人的權利不清,義務過重,保護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考慮采用特殊機制保護非遺。

楊華權認為,從文化正義的角度出發,可以設立非遺不受歪曲的權利;從經濟學維度出發,可以考慮設立一種傳統資源利用權。前者是防御性權利,目的在于禁止對非遺進行貶損性使用,后者是積極性權利,目的在于允許社區對商業性使用收取許可費,并為創新應用保留一個制度通道。

(發言嘉賓合影)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非遺正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并跨越國界連接世界。從虛擬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到短視頻平臺上非遺技藝的精彩展示,非遺在數字空間中綻放出新的光彩,吸引著全球目光。數字技術賦能非遺的創新創造和廣泛傳播,非遺所涉各方主體的利益在數字時代也需要尋求新的平衡,全體發言嘉賓共同為數字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貢獻了智慧。

編輯:武卓立



久久国产最新观看地址,久久亚洲国产综合网,日本波多野结衣一区在线,久久精品亚洲领先
亚洲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特色aⅴ片免费观看 午夜在线亚洲免费 | 亚洲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亚洲一级性爱在线看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一本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